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
来源: 管理观察
发布时间: 2022-05-30 00:42:38
走中国特色行业协会 发展之路
——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没有退缩,而是反思中求创新,危机中求发展,力推企业走出低谷,推进行业软实力建设;摆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角色,一场把协会当事业来干、积极加强协会规范建设的创新改革在石化协会悄然推进。
赵俊贵简介:
赵俊贵,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大学本科学历。历任化学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处长;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企事业改革司副处长,局办公室秘书(正处级);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办公厅正处级干部、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副局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秘书长。现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党委副书记。
不畏危机 创新服务
记者:2001年至2005年是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创建和探索阶段,2005年到现在是联合会的创新和发展阶段,风雨兼程,从容走过,联合会在探索行业管理体制上如何引领企业不畏危机,有所作为?有哪些新举措?
赵俊贵:面对国际化竞争的强烈冲击,面对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行业公共服务的迫切需要,联合会不断反思,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协会定位与运作模式。早在2005年联合会展开了“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大讨论。2007年在国务院办公厅36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针对协会在履行职能、创新机制、规范运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以强化服务、突出主业、提升形象、形成品牌为主线的内部改革。这次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剥离创收,强化服务;调整职能,突出主业;精干队伍,提高效率;理顺关系,加强互动;创新机制,规范运作”。主要目的就是集中精力,提高为会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协会系统资源整合,努力形成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合力,以保持协会的公正地位。
记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立以来,正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加上如今的经济危机,在这个关口,联合会为什么要逆势上扬,进行改革?对此,您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感受?
赵俊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诞生于2001年4月,一路走来,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曲折的探索。2008年危机席卷全球以后,集中暴露了我国行业组织程度低、行业信息沟通不畅、行业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我和联合会的许多同事都在反思,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以直接管理企业为特征的部门行业管理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为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却无法承担项目亏损的风险和责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弊端。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部门既要管理下属的国有企业,又要管理整个行业,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失公正,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撤消工业管理部门组建行业协会迈出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一步,问题在于10年过去了,由于行业联合会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行业联合会的建设与作用发挥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不适应中国快速国际化的需要。比如在市场准入方面,国外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市场完全开放,由民间组织控制的行业门槛发挥很大的作用。中国却缺乏这种制约权与主动权。例如,一批国际零售巨头占领了中国最好的地段、最好的商业中心,这样的局面在国外难以想象。可是,我们要在国外开一家这样的超级零售店恐怕几年都批不下来,因为要过协会评估和规划控制那一关。换句话说,我们已到了整合行业管理资源,重视发挥行业联合会作用的时候了。
记者:实行新的改革后,效果如何?
赵俊贵:通过一年多的规范运作,我们联合会正在发生五个转变:一是从部门忙于创收,工作精力不集中转变为集中精力为行业做好服务。面对金融危机对行业的影响,由联合会领导带队,分赴各地调查研究,召开各种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十余次,召开外资企业座谈会三次,在广泛提取会员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连续提出了《关于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建议》、《关于化肥行业经济运行存在问题和建议》等专题报告,积极参与《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与落实。二是从工作随意性比较大,转变为更加强调依法规范运行;三是从部门资源分散、合作不畅转变为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四是从人事管理比较分散,转变为全员聘任的规范管理;五是从协会与部门利益并存,转变成为人人为协会整体利益做贡献。“人人为协会着想、人人把协会当做事业来干”的核心文化机制正在形成。特别是2008年大事、喜事、难事不断,在世界金融危机对石化行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改革后的新机制显示了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新优势。
打磨软实力
记者:做好服务一直是您追求的目标,从化工部、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政府到联合会改革,不单是管理部门的改变,还是一种管理职能的转变,你们是怎样进行这一职能转换的?
赵俊贵:从管理到服务,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行业、企业服务。联合会定准服务,强化重点行业、热点产品的监测和深度分析,深入企业开展新能源、化肥、小炼油等调查研究,努力掌握行业经济运行新动态。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强国际沟通,开展国际贸易协调服务。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既是竞争者,也有着行业共同利益,特别是在行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今天,行业联合会往往是国际谈判的先行者和国际行业利益的代表者,当今任何国际谈判都有国际组织的背影,这也是国际行业组织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记者:职能转换意在推进行业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想的?
赵俊贵:政府、企业、联合会是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是由市场经济本质决定的。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竞争经济,它要求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和任何民主形式一样,自由和自律都是市场经济秩序的身与影;任何行业、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越是竞争激烈,企业对行业公共信息、公共政策、公共服务需求越高,这也正是近几年行业协会井喷一样大发展的真实原因。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行业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和行业软实力建设已成为我们建设世界强国、石化强国的一个重大课题。行业软实力的建设离不开与行业国际地位相符的行业与专业组织,否则,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就没有话语权、订价权、规则制定权,最终会损害我们国家和行业的长远利益。
记者:联合会通过改革,进入新的管理体制,起到了怎样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怎样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赵俊贵:在牵线搭桥的工作中,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联合会既不能和政府一样发号施令,也不能和企业那样以赢利为目的,干政府和企业干不了的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要和政府联合、与企业协作、与社会相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最少的成本代价,打造最受欢迎的平台,我们必须学会整合资源,学会协作共事。但联合会不是政府机关的附属物,而是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这就要求行业企业来积极参与监督。
联合会生存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也离不开经济条件。联合会非赢利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协会组织的行为方向,我们不能从事与会员企业争利争市场的行业,但不妨碍从事与协会宗旨一致、与企业需求一致的服务项目,为了联合会的长远发展,我们不得不不断增强协会的造血机能,为协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能量。
突破经费困局
记者:开展深入的行业研究是打造企业软实力的必修课,您认为如何提高行业联合会的调查研究水平?
赵俊贵:我们联合会正在加强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努力维护行业公共利益,树立行业良好社会形象。提高联合会的研究水平和行业软科学研究很重要,但前提是联合会必须做大,才有能力坐下来搞研究;必须解决协会的生存以后,才有能力加强自身建设。
联合会办事不是简单的下一个行政命令就能办好,协会必须做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事情,做行业感兴趣的事情,才会有生命力,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行业公共建设的投入也应该同比增加。但这一点,我们恰恰没有做到。十年前中国的产业规模才多大?十年后又有多大?可我们现在行业公共方面的投入少了很多。我打一个比方,过去一个工业部的行政拨款一年至少几个亿以上,包括信息中心、规划院等等,而现在国家给我们多少?产业规模已经这么大,不仅不加大反而减少投入,整个行业服务没有人来做,整个规划弱化、产业引导弱化,行业管理基础工作弱化,再不重视这个问题一定会产生大的矛盾。我到上海调研,上海的一位老总说,他们企业搬迁,要找一个安全距离规程,找到的却是化工部93年的规定。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不能所有人都去挣钱,都去挣钱谁都挣不了钱,总得有一部分人安稳下来扎扎实实做行业服务、做行业研究,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如果现在我们行业协会都去挣钱了,行业服务就没有人做,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所以,使协会的人安心,扎扎实实服务企业,是当务之急必须解决的问题。
记者:当前一些行业管理混乱、滞后的现象十分突出,企业牢骚满腹、百姓不满,政府无奈,您觉得该怎么改变扭转这个局面?
赵俊贵:关键在于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业管理新体制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提高整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着眼点,以打造与中国国际产业地位相称的行业组织为目标。从体制上理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该放权的要放权,该支持的要支持,该管住的要管住;企业要增强参与行业公共平台建设的社会责任感,该参与的积极参与,该监督的积极监督;联合会要加强规范动作和自律意识,该规范的要规范,该反映的要反映,该批评的要批评,使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形成促进行业发展的合理定位和分工协作的合力,逐步形成共同推进行业公共管理的新型关系。
记者:对于经费不足的制约,您有什么良策?
赵俊贵:联合会建设不用走传统事业单位的路线,政府给联合会一定的支持,其他经费由协会自己运作。政府首先应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管理包括会费管理的法律和政策。比方说,一些国家规定,企业必须参加行业协会并缴纳会费,我国石化行业有29000多家企业,如果一个企业交1000块钱就很可观,但这需要政府的认可与支持。中国的协会太散乱,表面管的很严,但实际科学的管理体系匮乏,全国几十万家协会不管大小都挂靠一定的政府主管部门。不仅割裂了行业协会之间的天然联系,也加重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负担。如果对协会实行分层分极管理,形成行业协会自身的管理体系,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也有利于协会自身的整和与协作。
出路靠自己
记者:我们虽然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软实力和国外也有差距,在国际上还需增强话语权,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行业协会是恰逢多年来发展的好时机,对此您怎样看?
赵俊贵:几年来联合会工作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实现协会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自己。从国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来看,政府、企业中间必须有行业协会的沟通,而这正是我国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的短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协会到底怎么去定位,争论很激烈。我认为中国的协会必须认清我们中国的国情,不能简单按西方规则套改中国的联合会体制,简单学西方、简单市场化都是错误的。我觉得,中国的社团一定要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不能简单模仿西方市场化,否则,简单的市场化必然带来问题,就象不能简单将教育和医疗市场化一样,否则,在政治上是要出问题的。社团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应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官助民办的社团管理体制,吸收国外社团管理的有益做法,结合中国实际,这才符合中国国情。
知易行难,我们不忘为企业服务的责任,而企业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一个行业的企业都不积极参与行业公共组织的建设、都不关心行业的公共事务,这个行业必定是一盘散沙,这个行业的公共竞争力必然受到怀疑。有效服务是联合会永恒的灵魂和主题,不能给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协会组织注定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时间紧迫,增强企业软实力,提升协会服务水平不可能等,也不能等,等不起。
规范运作是协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行业联合会从它诞生之日起,服务就是实现协会持久影响力与行业凝聚力的根本,是赢得企业信赖的基础。联合会成立8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也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会像珍惜自己眼睛一样珍惜协会的品牌和声誉,追求品牌价值,永葆协会的公正与活力.